新加坡的金融发展,可谓是在国际上数一数二的金融中心,一直走在世界金融的前列,金融监管的体制相对健全,是各国学习借鉴的重要榜样,新加坡虽然本身是一个仅有520多万人口的岛国,但是他却可以面向世界,新加坡的金融体制却在风暴中安然不动,本文将系统为读者解读新加坡的金融监管体制。
实际上,金融监管理论是伴随着金融危机产生而发展起来的,18世纪经济危机爆发,萨顿最早涉足了信用监管,对于银行票据不断贴现问题提出质疑。随后,全球经济不断发展,产生了负外部性监管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放任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和完全依赖自律管理,无法保证消除负外部性是导致金融市场失灵的关键问题,拉尔夫·乔治·霍特里认为,经济波动需要通过货币途径加以控制,随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指出,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变动。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推出,阿克尔洛夫提出“柠檬问题”,指的是金融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造成的市场失灵。伴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戴蒙德和迪布维格剖析了银行的内在不稳定性,建立银行挤提理论。
随后也推出了金融效应理论,比如说管制供求理论、俘获理论、社会选择理论等等,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市场纪律监管理论也逐渐推行。不同的监管时期出现不同的金融监管理论,新加坡的金融监管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紧紧跟随新加坡金融发展的需求。
新加坡金融发展现状
2017年11月,新加坡推出ico指南,面对区域链、数字货币的风靡。新加坡央行称,《新加坡关于ico及加密指南》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出售数字货币的ico行为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被纳入国家期货证券及金融顾问法案的条款下进行处理。2016年7月,新加坡推出《众筹监管新规》,对于众筹进行一系列规定,正式开始向散户投资者提供行业指导意见和安全保障。本次出台的新规将对几个已经在新加坡展开运营的借贷众筹平台带来巨大影响。他们必须要申请获得营业执照,之后才能面向散户投资者开展业务,资金基础下限为50万新加坡元。该规则同样适用于面向散户投资者的股权众筹平台。2016年11月新加坡金融监管局提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指导》,加入沙盒监管的行列,学习很多英国沙盒监管的方式,进行金融科技新时代的监管模式。2015年8月新加坡金管局设立金融科技和创新团队,将其分为支付与技术方案、技术基础建设和技术创新实验室三个办公室,投入2.25亿新元推动《金融领域科技和创新计划》,鼓励全球金融业在新加坡设立创新和研发中心,支持金融科技项目的发开与应用,2016年5月专门成立金融科技署,管理金融科技相关业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发展。新加坡近期的政策主要是针对金融的新变化提出的一系列相关的政策规定,紧紧跟随着时代的变化。
2017年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伦敦和纽约的得分为780和756,蝉联冠亚军宝座,香港以744分超越新加坡夺得季军,东京排名第五。新加坡虽然下滑一名,位居全球第四,但是这也可以看出新加坡的金融实力确实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香港与新加坡的得分差距仅有2分,可以看出香港与新加坡的三甲之争已步入白热化。
目前,新加坡是全球1200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总部所在地,金融业战旗总产值的13%,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的5%,是国内的第四大产业。根据cushman在2016年发布的数据,新加坡是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设立区域总部最多的城市,目前共有4200家亚太区域总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环境报告》综合开办企业、办理许可、财产注册、保护少数投资者等等10各方面,新加坡已经连续10年占据榜首。根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6年4月发布的全球联接指数,新加坡位于第二,仅次于美国,该指数覆盖四大经济要素、五大关键使能技术、用以持续量化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进程,从创新方面,新加坡已经处于领先的数据创新阶段。
解读新加坡金融监管第(二)篇回顾新加坡成长史
从殖民走向独立的勇气
新加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世纪,那时候新加坡开始有土著民居住,新加坡这个地方开始了历史故事,这个岛国也是历经沧桑的国家,先后受到英国和日本的统治,最终终于走上了自治的道路。
1819年,英国的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 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统治。新加坡成为航行于欧亚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新加坡当地的橡胶种植业不断发展,成为了当时全球最重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纪末,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贸易增长了八倍。一站结束后,英国也在新加坡斥资五亿修建了一个海军基地,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称新加坡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可惜的是,这个海军基地并没有任何战舰。在英国统治下,总体来说,新加坡还算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这个地理位置较好的岛国不仅仅被英国看中,还有一个当时的亚洲霸主——日本。
1941年12月,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 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必须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走。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逾13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这是英国军史最大浩劫,历史称为新加坡之战,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后改名为邵南岛。日本人在新加坡发布了大型屠杀,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于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两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的华人,要他们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经历了3年的痛苦岁月,随着日本的投降,新加坡人们也得到了解放,他们的国民与我们一样,对于这段历史心怀悲痛,他们建立了新加坡和平纪念碑,悼念死于日本人屠刀之手的平民,让一代一代的新加坡人记住这段难忘的历史。
1945年9月,英军回到了新加坡,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再一次回到英国的管制,但是这次和上次有了很大的不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1959年新加坡进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成为新加坡首任总理,新加坡终于走上了自治的道路。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北婆罗洲合并成为马来西亚,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了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了马来西亚。这条合并之路走的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顺利,新马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存在冲突,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开启了新的发展道路。
这条建国道路走的很艰难,但是新加坡的经济即使在未建国之时,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从新加坡被英国开始纳入殖民地到新加坡1965年独立,在新加坡流通的货币都由殖民地政府管制,以不同形式与英镑挂钩,二战后,新加坡的经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外向型的经济,在国家的相关政策下,实现了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60年也就是李光耀出任新加坡自治联邦总理的第二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仅有2530美元,在1990年时就已经上升至16554美元,可见整个国家的中心放在了经济上。
从落后的殖民地到世界金融中心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仅是720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上海面积的十分之一,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成为了“花园城市”的世界金融中心。1973年,石油价格因为第一次石油危机翻至四倍,诱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给新加坡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由于人们预期新元在英镑区解体后会升值,大量资本流入银行体系,加大了通货膨胀,政府开始出台相关的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1974年通货膨胀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是新加坡却能规避金融危机的不良影响,迅速重新调整经济发展动力,这与新加坡的金融监管机制是分不开的,新加坡是全世界最早开始实施综合金融监管的国家,早在1971年,新加坡就成立了金融监管局,对新加坡的金融行业进行监管,金融监管机制主要是负责对全国金融行业的不正当经营负责,当然,除了专门的监管机构,新加坡还存在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比如审慎的市场准入机制等等。自1981年开始,mas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控制汇率波动,实现汇率的稳定。
从20世界80年代开始,新加坡政府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本国资本投入到国际金融市场中,鼓励本国的银行提供境外贷款,鼓励本国的证券商经营国际证券等等,通过这一系列政策,新加坡国内经济的金融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化水平基本上并驾齐驱,1980年新加坡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在数值上已经非常接近了,1995年新加坡的金融资产已经是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三倍,依靠着政府的支持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新加坡成为了东盟的金融中心,最发达的国家。
新加坡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从交易制度和硬件设施入手,1自2000年开始逐步调整证券交易结算期限实现t+1的目标,债券市场的推进从新元国际化、开放外国机构在当地发行新元债券、做大本地债券发行规模和流动性入手。1999年5月,新加坡金融监管局声明,提出开放新加坡银行业,很多外资银行加入新加坡,mas则采用兼并和集中的方式扩大本地银行的规模,在债券市场方面,新加坡呈现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态势,2001年到2007年间,债券发行增长了3倍,2008年,新加坡知名公司新元债券770.8亿元,非新元债券90.6亿元。新加坡保险业国际化水平很高,新加坡有100多项保险公司中61家直接授权保险公司,由于对外资保险公司完全开放,本地保险占比则相对较少,仅为20%。在保险机制方面,新加坡继承了英联邦的宽松监管机制,崇尚市场机制和行业自律,不设独立的监管机制,但是保险准入严格,在投资方面,新加坡的保险侧重于投资分散性监管。
新加坡金融改革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于制度方面的调整,一方面是金融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则是法律体系的建立。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新加坡以金融监管严格著称,严格的金融监管帮助新加坡免受了金融危机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强了自己的金融监管,但是新加坡却选择了放松监管,新加坡当时认为全球金融业快速发展,过于严厉的监管会对于新加坡金融的发展不利,所以决定选择在审慎的基础上放松监管,通过风险监管体系最大限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新加坡金融监管体系采用多元化分业监管的模式,但是这往往会早场监管部分互相推,监管职能的交叉,责任不明不利于监管效率的提升,因此必须要改变监管体系,施行统一的监管模式,所以从1998年开始,新加坡对于金融行业的监管施行统一的方案,加强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权力,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
新加坡金融改革的一大亮点则是支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的充分准备。新加坡进一步完善了有利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亚洲金融危机后,新加坡加强了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交通和信息两个方面,不仅仅如此,新加坡加大了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mas制定了一整套对策来状态金融人才队伍的培养,比如成立金融人才的培训网站,建立金融业的基金,开展有利的人力资源政策,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
新加坡对于金融市场的建立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为了促进金融市场的成长,新加坡政府通过税收和管理政策提供各种优惠,重点培育了亚洲美元市场和金融期货交易所,1968年,新加坡建立亚洲美元市场,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采取一系列政策使国有资产得到增值后利润的回报丰富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了新加坡人们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降低了企业的税率,为新加坡的发展创造了崭新的环境,形成了可持续的循环。
新加坡作为东盟区域金融中心,也是东盟金融业最发达的地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新�...